內容目錄
★ 前言
前一集我們提到織田信長迎來了一個良好的大義名分–足利義昭,足利義昭一見到信長,馬上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出兵上洛?當時的信長其實各方面都做好了準備,要錢有錢、要兵有兵,現在又有了這麼個超級正當理由,上洛?當然沒問題啊!於是,信長承諾義昭,幾個月內就會出兵上洛。
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信長既然答應了幾個月內要出兵,就要加緊做最後的準備。還需要準備什麼呢?
★ 上洛之路的必經之地–南近江六角承禎
上洛路途遙遠,大家可以用google查看看,我們假設信長和足利義昭這趟是要到京都見天皇,因為正式的將軍任命,應該是由天皇來任命的,所以我們假設他們上洛要去找天皇,跟他要一個將軍名份。從岐阜城走到天皇居住的京都御所,需要超過一天的時間…因為google算說路程要超過120公里。而且這是經過現代電腦計算出的最短路徑,500多年前的信長可沒有google map XD 而且這是馬不停蹄的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所花的時間,上洛一定是帶著大部隊前進,所花的時間一定是好幾倍以上。

圖源:illust AC
所以這是個大工程,要路過很多地方、經過其他大名的領地,要能平安順利的走過去,當然最好是事前就先都打點好。於是,信長派了使者到近江的六角家。當時的近江,主要由兩大家族把持,一個是信長已經打點好的淺井家,就是先前他把妹妹阿市嫁過去、嫁給淺井長政,淺井家的勢力範圍主要是在近江北部。另一個把持近江的家族,就是先前被義昭煩膩了的六角家,六角家的勢力範圍,則是在近江南部。
信長和義昭講好,派出使者向六角家的家督六角承禎提出條件,希望以官職和一些領地做為交換,求取上洛的安全與協助。沒想到,這樣的低姿態和豐厚的交換條件,六角承禎不賞光,一口回絕。於是,上洛途中的一場大戰,免不了要開打。
-750像素-1.jpg)
圖源:Wikipedia
★ 武力上洛–箕作城之戰
信長做好武力上洛的準備,在答應義昭要上洛後的一個月,出兵進軍京都,出發上洛。信長率領尾張、美濃、北伊勢三國的軍力,加上淺井長政、松平元康的援軍,總兵力據說達到6萬人,這樣一支超龐大的軍隊,浩浩蕩蕩往京都出發。5天後,織田軍在南近江的箕(ㄐㄧ)作城,爆發了上洛途中死傷最慘烈的「箕作城之戰」。
其實途中也有路過其他屬於六角家勢力範圍的城,但擁著大軍的信長,也想避免不必要的戰鬥,這樣也不會拖慢上洛的時間。但走到箕作城附近時,發現會有被六角方夾擊的危險,因為六角承禎的主城觀音寺城就在箕作城的附近,另一面還有和田山城,組成一個三角形的連線陣營,三城如果聯手起來攻擊的話,對織田軍來說可能會很不利,為了日後漫漫長路的上洛,需要盡量減少損失,於是信長決定必須討伐六角家。

信長的判斷是正確的。六角方集結了大批兵力在箕作城及和田山城,準備在織田軍必經的道路上進行夾擊。
即使擁著大軍,但為減少兵損,信長採取了以下的策略:首先,他先確認六角家的家督,六角承禎以及他的兒子,兩人當時都在主城觀音寺城中。於是,信長決定先打下附近的箕作城和和田山城,再進攻主城。但如果單純硬碰硬的武力攻擊可能會對雙方帶來巨大的傷害,所以信長先對和田山城發動小規模的干擾攻擊、然後假裝正面迎戰觀音寺城,但實際上卻是對箕作城發動總攻擊。
下午四點,戰鬥開始。由丹羽長秀帶領3千人攻打箕作城的東門,木下藤吉郎2300人的隊伍,則是負責攻打北門。
估計當時箕作城的兵力大約3000,照理說織田軍這樣的兵力數,應該很足夠能打下這座城。但,箕作城位於海拔300米的小山上,只有一條陡峭的斜坡可以通到箕作城,也是一座和稻葉山城一樣易守難攻的城池。──不得不說,從前的人真的很聰明,為了讓城易守難攻,常把城池建在對自己很有利的位置。
由於箕作城方頑強的抵抗,雙方陷入苦戰。本以為可以輾壓過去的城池,沒想到打到天都黑了,都還沒拿下。原本打算隔天再戰,不過此時,跟著木下藤吉郎出戰的蜂須賀小六,提出了「夜襲」的作戰計畫。
這個夜襲的作戰計畫,實際上就是放火的計畫。
織田軍製作了數百根大約1公尺高的大火把,從箕作山山腳到山腰堆疊起十數個柴火堆,待一切準備就緒,所有的火堆一起點燃,實施火攻,同時,木下隊及丹羽隊也舉火把同步進攻。
策略奏效了。夜襲加上火攻一起來,箕作城的守兵難以防禦,超過200名士兵因而戰死,城池最後被攻破。
這一仗信長看似沒什麼損失,但其實在火攻前、下午的攻城戰中,因為地形的關係,加上敵軍兇猛的抵抗,織田軍其實有超過1500人傷亡,損失慘重。
隔天,原本打算進行長期抗戰的六角承禎,發現自己周邊的箕作城和和田山城居然在一天內相繼失守,感覺情況不太妙,就趁著夜色,逃到甲賀去了。
此時,觀音寺城周邊原本屬於六角家勢力的18座城池,因為失去主君,感覺大勢已去,紛紛向織田軍投誠。原本六角家的地盤,都落入信長的口袋。
★ 利休七哲之一蒲生氏鄉登場
不過,這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和日後成為「利休七哲」的蒲生氏鄉有關。利休七哲,是日本當時的茶道大師、有著「茶聖」稱號的千利休門下七位傑出弟子的稱呼。而蒲生氏鄉,除了擅長茶道,還被千利休稱為是「文武雙全的大將、日本數一數二的大名」,因為他不只靜態的茶道做得很好,還因戰爭及種種功勞,曾獲封92萬石之多的領地!
-1.jpg)
圖源:Wikipedia
簡單來說,當時破百萬石的,大概都是後來我們比較常聽到的名字,像我們前面提過的丹羽長秀、柴田勝家、瀧川一溢……這些都是超過百萬石的大名。不過他們都是後來慢慢成長上去的,而且其實老實說用石(ㄉㄢˋ)來衡量一個大名的實力,只是個非常粗略的估計方式,這裡面有很多眉角,我們以後再跟大家說明,只是先給大家一個概念,就是這位我們平常可能比較少聽到的蒲生氏鄉,其實在當時也算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
話說回來,當六角家各個城池一一歸順織田陣營時,蒲生氏鄉到底發生什麼故事呢?
據說當時,蒲生氏鄉的父親還在苦惱到底要不要歸順到織田陣營時,年紀還小、甚至還沒元服的蒲生氏鄉,自告奮勇地擔任拜見織田信長的使者。面對信長時,這位還使用著幼名「鶴千代」的蒲生氏鄉,不卑不亢地表達浦生氏願意效忠織田家,而且他自願成為人質,以換取信長的信任。信長認為鶴千代的氣量不同一般,並且認為,這小孩的眼睛與一般人不一樣,未來一定能成就大業,所以隔年信長把自己的二女兒冬姬嫁給他,展現對蒲生氏鄉的讚賞。
──想像一個才現在國小生年紀的小朋友,居然自告奮勇說要代表自己的家族,去跟侵略者的頭頭談判,這小朋友真是蠻厲害的啊!他爸也願意讓他自己去,也是很神奇啊,都不怕出事ㄟ XD 而且好歹爸爸或是哥哥還誰,應該陪他去一下吧?這家人真是奇妙啊 XD 然後我也想問信長到底在赫千代的眼睛裡看到什麼,看了就覺得很欣賞、還把女兒就嫁過去,是一眼瞬間是不是?XD
★ 小結
接收六角家的領地後,聲勢更加壯大的信長,就這樣一路行軍到了京都,接下來一路順利,因為這麼龐大的隊伍真的不是好惹的,沒人再敢動織田軍了。於是,信長只用了20天就完成上洛,達成這個只有極少數大名能達成的超級任務。
人數這麼多的軍隊,湧入京都,勢必引起城內的騷動。而且,要管理這麼多人,是件很困難的事,尤其士兵的素質良莠不齊,經過這20天的長途跋涉,其實也是件很辛苦的事情。這正是軍隊容易出亂子的時候。信長要怎樣面對這個困境呢?另外,完成上洛以後,就代表信長站上權力顛峰了嗎?那倒不是。接下來還有什麼苦差事等著信長呢?那,我們下集再告訴你囉!
下一集 →〈副將軍!?我才不要:信長上洛的恩賞 ─ 織田信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