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 前言
上一集〈你夠資格嗎?富田正德寺岳父齋藤道三的測試 ─ 織田信長06〉我們提到齋藤道三心懷不軌地與織田信長會面,沒想到岳父看女婿,越看越滿意,竟成為織田信長的鐵粉,解除了外在的威脅,但內部的鬥爭卻依然暗潮洶湧。
★ 織田家內亂的開端:齋藤道三的逝去
西元1556年、弘治二年四月二十日,齋藤道三家發生變故,道三的兒子義龍發起叛亂,想從父親手上奪權,引發了「長良川之戰」,而這一戰,竟讓道三戰死沙場。道三經過正德寺會面後,是真心欣賞信長,甚至在臨終前,他捎給信長一封信,說要把美濃國給他、而不是自己的兒子,顯見道三對信長的欣賞與信任,認為他才是有治理長才、有氣度的人。

圖源:wikipedia
面對又一位支持他的長輩離世,信長卻沒有時間好好哀悼如此看重他的岳父,因為岳父的逝去,大大削弱了信長的勢力,讓織田家內的反信長派認為有機可趁。
★ 織田信行的反叛:稻生之戰
在多次衝突後,於西元1556年、弘治二年八月,在信長的弟弟信行強佔信長的直轄領地篠木、並築起堡壘後,爆發了「稻生之戰」。反信長派兵力較多,其中還有猛將柴田勝家,戰況一度十分危急。據說叛軍曾逼近信長,但在信長高聲威嚇、表明身份後,叛軍士氣受挫,而信長便把握這個缺口,殺入敵陣,砍下敵方大將林美作的首級後,局勢便向信長這邊傾倒,最終由織田信長大勝。
.jpg)
圖源:illust AC
──看到這,也許你會心想:「奇怪,在戰場上,織田信長表明身份,不就是告訴對方自己就是那個敵軍頭頭,感覺敵軍應該要更奮勇殺敵、因為首要目標就在眼前了,為什麼反而會士氣潰堤呢?」
其實,在日本戰國這個「下剋上」的時代,的確是一個講求實力至上、可以以實力推翻軟弱的上位者的時代,但大家看重的,還有「大義」。所謂「大義」,簡單來說就是做事的理由和名分。尤其對基層小兵來說,要反抗主子,除了要有很好的理由、也就是大義外,還要有很大的勇氣。在稻生之戰中,信長是織田家的家督,那些士氣崩潰的小兵是叛軍,看到家督來勢洶洶的衝來,小兵們應該嚇得不敢動彈吧,就像做壞事被當場抓包一樣,也因此士氣會潰堤了。
稻生之戰後,在信長的母親土田御前的懇求下,信長原諒了弟弟信行的反叛,也寬恕了柴田勝家。在這次的事件中,不少家老了解到織田信長的實力與器量,進而向其效忠,其中還包含了日後成為織田信長的大將「織田四天王」之首、人稱鬼柴田的柴田勝家。

圖源:wikipedia
★ 織田信行再次反叛
兩年後,信行企圖再次叛變。但經過了上次的稻生之戰,柴田勝家已覺兄弟倆人器量不同,於是他私下向信長通風報信,告訴信長弟弟信行又在謀劃叛變。於是,信長開始裝病,避不見人。不知情的母親土田御前勸信行說:「哥哥病了,好歹去看看你哥吧!」柴田勝家也幫腔,鼓勵信行去探望信長。不過,這卻是條不歸路。信行去探望信長時,便被殺害了。
──所以有些人會說,織田信長很狠,殺掉自己的親弟弟,換取家督寶座的安穩。不過這件事放眼全世界似乎許多地方都發生過:唐朝的明君李世民,把兄弟都殺了個精光,才能坐上王座。英國那兩位消失在倫敦塔的小王子愛德華與理查,也難保不是類似事件的受害者。而歷代沙皇中,殺兒子、殺老公、殺爸爸以鞏固王權的比比皆是。要用這點來說織田信長特別殘忍,似乎不是很公允的說法。只能說,有時爭奪王位,就是個「我不殺人、人會殺我」的狀況吧。
另外,有些人會覺得,柴田勝家這樣的做法,不就是個牆頭草嗎?這樣的人值得信任嗎?這裡其實可以觀察到信長的用人標準。對信長而言,只要是有實力的人,儘管過去也許有什麼不愉快,但只要好好表現,仍會積極拔擢錄用。相對地,如果今天你沒辦法證明自己的價值,幾次後便會被信長嫌棄。這是信長用人的標準,而柴田勝家在往後戰場上表現勇猛、建功無數,後來獲封許多封地,成為信長身邊的重臣。
★ 小結
至此,織田信長已經鞏固了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甚至在在幾次的家督保衛戰中,統一了尾張下半的四個郡國。但過程之順利,有些學者懷疑統一尾張下半國的最後一步,之所以順利,是因為信長早已用計安排好了一切。那,究竟發生什麼事、到底有多順利呢?敬請期待下一集囉
頁首大圖Image by illust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