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 前言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之理?」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之戰前,吟完這段幸若舞〈敦盛〉的段落後,彷彿下定決心般,火速召集身邊所有兵馬出兵,準備迎戰今川義元帶來的、比自己兵力多上10倍的大軍。那一段〈敦盛〉,用的是沉穩的音調,吟唱出人生不過滄海一粟,和天地的悠久比起來,渺小而微不足道,生死一如,每個人免不了一死,又有什麼好擔憂的呢?一句話中的思慮轉折,語末時的泰然,似乎給了織田信長一劑強心針,鼓舞自己奮起,帶領將士出去拚戰一場。而這場流傳後世的名戰役「桶狹間之戰」,成為信長的代表戰役,用的卻是他往後人生中不再使用的戰術策略。且讓我們從桶狹間之戰的背景,從頭說起。
★ 主角之一:今川義元
前一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尾張統一 ─ 織田信長08〉我們稍微介紹過的今川義元,是個控制駿河、遠江和三河等廣大領土的大名,每年可獲取的年貢數,是織田信長領地年貢數的5倍之多。

圖源:illust AC
此外,上一集我們說過,今川氏其實是個超級名門,若當時的將軍足利氏後繼無人,今川家是可以接任將軍一職的。而且,今川義元本身有著「海道一弓取」(かいどういちのゆみとり)的美名,意指他是東海道首屈一指善用弓箭的大名,聽起來夠強大吧!

圖源:photo AC
不僅如此,今川義元為了與周圍勢力友好、更確保自己的領土安全,他透過與周圍的甲斐和相模的兩個大名家族聯姻,組成了三國同盟關係。今川氏和誰聯姻呢?他和大名鼎鼎的武田信玄、及北條氏康互相把兒子女兒嫁來嫁去,接下來這裡有點混亂又有點有趣:首先,今川義元把女兒嫁給武田信玄的嫡長子,兩年後,武田信玄把女兒嫁給北條氏康的嫡長子。同一年,北條氏康把女兒嫁給今川義元的嫡長子。於是,他們這三個大名,就組成了一個三角形同盟關係,尤其都是把女兒嫁給彼此的嫡長子、不是次子或三子之類的,關係非常牢靠。今川義元沒有後顧之憂後,便把腦筋,動到其他地方去。於是,西元1560年、永祿三年5月12日,今川義元率軍自主城駿府出發,往尾張攻去。

★ 今川與織田的衝突
雖然今川義元是1560年出兵尾張,不過其實今川氏的觸角,早在9年前、信長的父親信秀去世之時,位於尾張南端的知多郡鳴海城、沓(ㄊㄚˋ)掛城、及大高城等城主便先後叛變,投入今川家。當然,因為原先優秀的家主織田信秀去世,大家對於新任家督織田信長沒信心,背叛織田家是可以想見的事。
其實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今川義元出兵的原因,究竟是為了上洛,還是純粹為了消滅織田家、併吞尾張。所謂上洛,就是前進京都,表面是參拜天皇和將軍,實際上其實有展現實力的意味。一來是到達京都這麼段漫漫路程,需要耗費巨大財務,是經濟實力的證明。二來是前往京都的途中,必須要剷除沿途的種種阻礙,因為你帶大軍路過別的大名領地、跑到人家家裡去,人家當然不會坐視不管,所以若能成功上洛,也是軍事實力的證明。
★ 桶狹間之戰爆發
1560年、永祿三年5月18日,今川的先遣部隊、據說是2萬5千的大軍,已抵達沓掛城,從糧草運送的動向看來,今川軍應該會在隔天滿潮時進攻織田軍的各個要塞。早先建在鳴海城和大高城之間的兩座付城、類似監控動態用的堡壘鷲(ㄐㄧㄡˋ)津砦和丸根砦,情況岌岌可危。

當晚,家老們召開會議,在會議上議論紛紛,此時織田軍兵力和敵軍差了一大截,連敵軍的先遣部隊1/5的兵力都沒有,何況後面還有來勢洶洶的敵軍主力軍!於是,多數家臣主張守城,消耗敵方龐大的軍糧,以拖待變。也有些家臣主張出兵為鷲津砦和丸根砦解圍。會議上大家七嘴八舌,但信長在會議上都沒發表什麼意見,只要大家散會、趕快去睡覺。家老們在背後暗地嘲諷信長,說「氣運走到盡頭時,智慧之鏡也會蒙垢。」
果然,19日的黎明時分便傳來鷲津砦和丸根砦被包圍的消息。
聽完通報,信長走進內室,突然跳起〈敦盛〉那段幸若舞:「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之理?」舞完一曲,信長突然下令:「吹號角!穿盔甲!」自己一邊迅速穿上鎧甲、戴上兜帽、跨上馬奔馳而出,連早飯都來不及吃,就拿著飯糰鞭策馬狂奔。事出突然,手下家臣都來不及準備,據說一開始跟上的只有5個貼身隨扈。
主從6人就這樣一路策馬狂奔,一口氣奔到熱田神社,祈求保佑。據說獲得吉兆而士氣大振。在大約早上7點的時候,收到情報,得知鷲津砦和丸根砦已陷落的消息。此時信長從熱田沿內陸道路前進,前往善照寺砦等待軍隊集結,整頓軍勢。隨後信長接到情報,說敵人今川義元率領四萬五千名士兵馬,正在桶狹間休息。
此時已接近19日中午,今川義元聽到鷲津砦和丸根砦攻陷的消息心情大好,在休息的陣地上唱著歌,認為「即使是天魔鬼神,也沒辦法靠近我的矛尖,真是太爽了!」於是,勝券在握的今川義元,就在桶狹間好好的休息用餐了一番。
畫面回到信長軍營。這裡出現有趣的信長戰術研究的分歧。過往的研究認為,信長軍兵力那麼少,應該是採奇襲戰術,派小部隊阻擋今川分散的軍力後,信長本軍抄小路迂迴趕至今川義元的本陣,正巧此時天空突然降下傾盆大雨,敵方未能及時察覺接近的織田軍,於是今川軍被殺個措手不及,因而大敗。所以以往認為,桶狹間之戰,信長軍能大獲全勝,除了戰術奏效外,還有老天爺幫了他們一把,才能達成這次的奇襲策略。
不過,近年來學者的研究,有了不同的看法。
今川義元開心的在桶狹間休息時,信長其實是打算前往中島砦,是個坦蕩沿大路正面進攻的打法。但信長軍這麼少、兵力推測可能只有3千,怎麼跟4萬5千的大軍打?而且這樣正面進攻,不就剛好讓敵軍看到我們沒什麼兵力嗎?所以家臣們大力勸阻,但信長認為,敵軍昨晚深夜就已出兵,又剛拿下兩座城寨,正是兵乏馬疲之時,正是正面攻擊的好時機。就在雙方爭執不下時,前田又左衛門利家、森十郎、木下樂助等人前來參戰。信長將這些人納入麾下,迅速往桶狹間前進。此時突然天空烏雲密布,強風呼嘯而來,開始下起大雨。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一棵高大的楠木向東倒下,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這是熱田明神的威力。
雨過天晴後,信長舉起槍,大喊:「出發!」便指揮全軍朝著今川義元的營地衝鋒。
早先因大雨,視線不佳,現在敵軍突然出現在眼前,今川軍整個大亂,一堆小兵士氣潰散,丟下武器竄逃,連今川義元所乘的轎子也被丟下。今川軍對桶狹間一帶地形不熟悉,當地地形複雜,其實「狹間」就是被丘陵包圍的窪地的意思。桶狹間的谷地中充滿了泥濘的田地,於大雨後更是變得像泥沼般,踩踏下去彷彿腳被黏住,一堆今川軍因此被困在田地中而被斬首。
原本悠悠閒閒乘轎子出兵的今川義元,此時扛轎的小兵們四處潰逃,今川氏只好自己上馬,由約300名騎兵部下保護著要撤離戰場。但在織田軍不斷的猛攻下,今川義元身邊剩約50名騎兵,狀況十分危急。
此時織田信長親自下馬,加入旗本,舞動長槍,擊退敵人。織田軍的士氣高漲,即使許多士兵紛紛掛彩,大家還是奮勇殺敵。戰到最後,今川義元也下馬進行近身戰,和織田軍的服部小平太打得不可開交。今川義元拔出配劍,砍倒了服部小平太,但在此時,毛利新介衝過來加入戰局。鏖戰數回、一度咬斷毛利新助的手指頑強抵抗,但最終今川義元仍被毛利的長槍刺倒而落敗,最終被斬下首級。信長看見今川義元的首級十分滿意,神情愉悅的返回了主城清洲城。

圖源:Wikipedia
★ 桶狹間之戰結束後
● 叛敵份子的處置
桶狹間之戰的隔天,在清州城清點斬下帶回的首級,共3千多顆。在這之後,當初在織田信秀去世之時即叛變投向今川家的鳴海城城主父子兩被召到駿河,被迫切腹。至於為什麼只有鳴海城城主父子被要求切腹,應該是因為當初他們最早叛變,而且叛變後,再用威脅利誘的方式,讓沓掛城和大高城也併入今川勢力。所以他們算是叛變始祖。至於為什麼要父子都被罰要切腹,主要是當時「斷絕敵方子嗣」的做法是很常見的,所以鳴海城城主的兒子也要一同切腹了。
● 今川義元屍身及遺物的處理
桶狹間之戰後,信長命人將今川義元首級與遺物妥善包好送回今川家,同時設立義元塚祭奠,大概也是擔心今川家的報復吧!畢竟桶狹間之戰沒有嚴重損傷今川家的實力,只是主將今川義元死亡,造成群龍無首而已。
不過,信長將今川義元配戴的名刀「宗三左文字」留下,並在其上刻上時間、事件與自我名字以資紀念。據說此刀後來由豐臣秀吉取得,再輾轉落至德川家康手中,之後由德川家世代保存,成為天下人所必備的物品。

圖源:不明 – 国史大図鑑編輯所編『国史大図鑑 第3巻』吉川弘文館、1932年12月10日。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永続的識別子 1920425
Wikipedia
● 尾張東以東的新局勢:與松平元康結盟(清洲同盟)
今川義元死後,少數將領化為敢死隊為主君報仇,造成織田軍的損傷。但更多的部隊在聽聞訊息後,紛紛撤退,織田信長趁勝追擊,徹底統一了尾張國,甚至擴張至三河地區。但實際上,信長其實也沒有餘裕再向三河、遠江、駿河地區擴張,畢竟尾張北方還有美濃的齋藤義龍正虎視眈眈地盯著。若無法一口氣併吞三河、遠江及駿河地區,織田家將面臨兩面作戰的窘境。於是信長想起幼年玩伴竹千代,也就是當時已成年改名的松平元康,他希望與松平元康結盟,藉此為東方設下一道防線。
在我們第一集曾提到的竹千代,被小時候的信長暱稱為是「三河弟弟」,原本因松平廣忠要表達對今川義元的效忠、而要送往今川家的嫡長子竹千代,因家臣的叛變,使他在尾張和信長度過了兩年快樂的童年時光。而後為了將在一場戰疫中被擄的兒子換回,織田信長的父親只好將竹千代確實的送往今川家,而我們的小竹千代,就在今川家待了下來。
竹千代深得今川義元的喜愛,於竹千代元服時,將自己的名字「元」字賞賜給他,使他成為松平元信、後來改名為松平元康。這種主公將自己名字的一個字賞賜給屬下的做法,稱為「一字拜領」,這是深受主公器重的表徵,對受名者而言是無上的光榮。而且,今川義元除了賜予姓名外,還將自己的姪女嫁給松平元康,這對其實原本是到今川家當人質的元康而言,是難得的恩寵。
這裡要說一個古代日本人很煩的一點,就是他們不但會改名,甚至連姓也可以隨便改!就像我們這提到的竹千代,成年後改回原本的姓,也就是松平,所以原本叫做松平元信,後來改名松平元康,然後,還記得嗎,他其實就是我們一般人所熟知的德川家康!怎麼又變成姓德川了呢!簡直是莫名其妙嘛!當然其中有緣故,我們先賣個關子,總之這是古代日本人奧妙的一點,還好有一些史料流傳下來,否則誰想得到松平元康和德川家康的關聯呢……
桶狹間之戰之時,松平元康不斷穿梭在城池間運送糧草,算是這場戰役的先遣補給部隊。在聽聞今川義元戰死的消息時,松平元康趕回他的老家、原本屬於他父親的主城岡崎城。其實元康沒有想要脫離今川氏的打算,他只是想脫離人質生活,並重返自己原本家族的城池。他曾向接任今川家家督的今川氏真請命,希望若要為今川義元報仇,請讓他擔任前鋒一職。但在今川義元去世後,今川家內部動亂,結盟的武田和北條氏正有其他戰役進行中,無暇相助,使得今川氏真無法立即為父親報仇。松平元康在遲遲等不到今川援軍,又遭逢織田軍的威脅與攻擊之下,在權衡考量後,決定靠向織田軍。
想尋求東部防線穩定的信長,與謀求安穩的元康一拍即合,於西元1561年、永祿四年停戰,確立雙方疆界線。隔年,織田信長與松平元康兩人於清洲城會面,締結同盟關係。據說盟約中約定元康往東邊發展、信長往西邊發展,屆時由誰先取得天下,另一方就歸順於他。雖然不確定此說法是否為真,不過從日後歷史演變來看,松平元康確實未向西邊進發,穩固地堅守尾張東方。而此盟約維持二十之久,直到織田信長於本能寺去世才結束,勘屬日本戰國時期最久的同盟關係。當然,雙方除了口頭或紙本的約定外,也透過連姻關係增進雙方情誼,西元1563年、永祿六年,織田信長將自己的女兒五德嫁給松平元康的嫡長子信康,鞏固雙方關係。
松平元康選擇與織田信長結盟,表示脫離今川家。為了表示誠意,他將名字中的元字還給今川家,再次改名為松平家康。而德川的姓氏從哪來的,那又是幾年後的故事了。
● 今川家的發展:繼任家督今川氏真
而失去今川義元的今川家,後來怎麼了呢?繼任的家督今川氏真雖有父親留下的幹練大臣,但是並無領導能力,在政略與軍事上也無長才,造成今川家臣紛紛離去,只有少數忠臣留下。其實會有這樣的結果,並非今川義元太過放任、沒有好好栽培兒子所致,而是因為今川義元本身喜歡京都文化,兒子氏真在這樣的環境下,也一頭栽進蹴鞠與和歌的世界,過度沉迷於文人雅士的愛好的結果,就是氏真並未鑽研治國方略與帶兵之法,因此接任家督時就不得其法了。
另外,在今川義元時代雖有和甲斐的武田氏、及相模的北條氏組成三國同盟,但到了今川氏真時,只有岳父北條家願意維持同盟關係,武田信玄顯然沒有維持同盟的意願。甚至在西元1568年、永祿11年時,武田信玄朝駿河出兵,今川氏真不敵,倉皇逃往岳父北條氏在相模的領地,今川氏從此從戰國大名之列中除名,今川氏就此殞落了。
★ 小結:
搞定了東邊的今川勢力,接下來信長要處理的,就是北邊的美濃國了。自從岳父齋藤道三去世後,接任的齋藤義龍對信長沒什麼好感,大小爭鬥不斷,而松平元康與織田信長建立同盟關係的前一年,齋藤義龍去世,繼任者齋藤龍興年紀輕輕,堪稱是個不成氣候的小屁孩,為了擴張領地、完成日後上洛、甚至統一日本的決心,美濃國對信長來說是個必須拿下的地方。而接下來,追隨信長的木下藤吉郎、也就是日後的豐臣秀吉,終於要開始讓信長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下一集,將有更多信長日後的身邊重臣登場,交織出更精彩的故事。那我們就下次見囉!
下一集 →〈美濃攻略戰開打:森部之戰及犬山城叛變,前田利家登場 ─ 織田信長10〉
頁首大圖Image by Wikipedia